幸福的温度

时间:          作者:雪晴    查看:104   

  年龄大了,忽然发现,要解读幸福并非易事。
  平时大家闲聊,对于事业对于生活对于其他种种,多半牢骚大于幸福。
  如果说这是人到中年的困惑与无奈,那么其他年轻人呢?办公室里有很多大学生助理,每每问及“幸福”这个话题,他们的态度也多半支吾:幸福?这个真不好回答。再多问,有的人对学业对未来迷茫;有的人对于形象自卑不自信;有的人对于爱情向往却迟疑……简单来说,因为多了很多羁绊,幸福感变得迟钝而朦胧。大部分人未必能说出具体的幸福细则,但是多半对于不幸福的明确指向能够侃侃而谈。甚至于我们公认的一个形象气质俱佳,学业优秀的一个女孩也不认为自己幸福,原因有些滑稽:自己的五官比例不是最好,所以时常纠结……这种放大不幸福感的情绪基本还是存在于成年人世界中。曾几何时,孩童时代的我们,虽然物质条件可能并不富裕,却常常感觉幸福感爆棚。就像我七岁的女儿,平时挂在嘴边最多的话就是———幸福:一家人逛街,被爸爸妈妈牵着手的她,总会感慨,一家人在一起,好幸福;吃到好吃的食物,总会感慨,竟然有这么好吃的食物,好幸福;即便是在学校里受到了老师小小的表扬,也会自我肯定:看吧,我也是很优秀的,能被表扬真幸福……这应该就是不同的“幸福指数”吧。
  我所居住的小区,有这样的一对夫妇:两人都大概五十岁上下,丈夫很正常,而妻子却是腿脚不便的病人,无法站立,每天都需要坐轮椅。
  虽然我们从未交谈过,但是彼此却很熟悉,因为基本每天我都会遇到他们:丈夫每天清晨都会推着妻子出门,轮椅上永远挂着水壶和水果;而傍晚,我也基本会在下班途中,碰到丈夫推着妻子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夏秋冬,始终如一。
  他们原来的住所不是小区里常规的单元楼,而是楼下加盖的平房,类似储藏室一样的地方。后来城市规划,不少这种加盖的小房子都属于违规建筑,一一拆除了,他们的住所也未能幸免。再后来,他们终于搬进了单元楼,但还是住在一层,大部分时候,他们的活动轨迹依然照旧,天气晴好时就会外出,还有就是在楼下静静坐着。丈夫看上去酷酷的,大部分时间都戴着墨镜,很少言语;妻子虽然身体不便,但看上去是干净整洁的,一直蓄着长发,也会经常变换发型,有时候还会用亮色的发饰点缀。
  一天午后,我从家中去单位上班,碰巧又看到了他们———丈夫在室外给妻子整理头发。看样子妻子是刚洗完了头发,还有些湿,丈夫一边用毛巾轻轻地擦拭,一边轻轻地梳着整理着。丈夫不知道在说着什么好玩的事情,妻子不时笑着。丈夫一下下,轻轻地梳着妻子的头发,间或会有梳下来的掉发,他就一点点从梳子上剥离,归拢到一边。
  午后的阳光暖暖的,让人不自觉会有慵懒的感觉。当时大街上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他们的身影如此静谧却又如此张扬地跳跃在视线中,我竟痴痴地在不远处看了许久:对于幸福的直觉感知,在这一刻如此明晰。
  有一次下雨,我们又在大街上相遇。当时,他们也是急匆匆往家赶,丈夫推着轮椅都开始小跑了。也可能是速度太快了,突然,妻子轮椅中滑了下来,丈夫立刻跑过去抱住了。大雨中,两人都很狼狈,可能因为身体没有知觉,感觉丈夫特别吃力,妻子看上去很着急,开始小声啜泣。路过的行人都纷纷上去想帮忙,却被丈夫微笑着一一拒绝了。他拼尽全力把妻子再次抱回到轮椅中,以最快速度整理好妻子的衣服,而后给妻子系好了安全带,盖好了雨衣,还给她整理了乱发,擦掉了脸上的泪水,迅速而有条理,而他自己淋着雨继续推着轮椅小跑着往家赶。这幅画面在我的记忆中留存了好久,看上去并不强壮的身影在雨中的那份执着与尊严,总让我想起便感觉暖意融融。
  读林清玄的散文,其中一段话印象深刻: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够享受到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和生活对应……我们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给予的,而是来自我们对外在或内在的价值判断,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的。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幸福温度。同样的一杯水,由不同的人品味,多半是不同的感受,或清冷或灼热,便有了自我体悟的独特性。就像这对夫妇,外人眼中的他们,看上去并不算幸福,比如生病的妻子,比如并不富裕的生活,可是,这重要吗?十几年间,我心中的他们真的就是幸福应有的样子:恩爱、乐观,对生活对生命有着从未褪色过的灿烂。那些世俗的目光并没有成为他们卑微而悲苦的记录,反而成了他们一路坚守且幸福的见证。平淡日子里的相伴相守该是温暖而甘甜的吧。
  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的维特根斯坦,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然而,他的一生又是如何呢?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家庭之一,父亲是奥地利钢铁大亨,同时也是非常成功的投资人。他那极富音乐修养的母亲也是银行家女儿,把他们家在维也纳的豪宅变成了上流社会文化精英的中心。应该说,维特根斯坦是名正言顺的富家公子,衣食无忧,未来一片坦途。维特根斯坦原本也想遵从父亲的希望学习工程技术,后来却无法遏制研究哲学的强烈冲动并将此作为终生坚守的理想。他的命运跌宕起伏,幸运成为著名哲学家罗素的学生,担任过剑桥大学的教授;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去往奥地利的部队里干杂务兵、站哨、管探照灯、管枪械库和车站,还曾到奥地利南部的山村担任小学教员。虽然出身名门,维特根斯坦一生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把继承到的所有财产悉数转赠给兄弟姐妹,拒绝任何形式的家族帮助。甚至于他在世的最后时光,是靠学生和朋友的救济呵护度过的。即便如此,维特根斯坦却从未放弃过自己对于哲学的思考与研究,一手缔造了两个完全不同却都有巨大影响的哲学学派,其研究成果在现代西方哲学界独树一帜,影响力经久不衰。
  维特根斯坦生性孤僻,沉默寡言,然而在哲学研究方面却富有激情和创造力。一句“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是他对外人眼中“苦行僧”一般的自己,短短62岁人生最满意的注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外人自然无法揣度在这颠沛流离生活中的人生况味,或许只有维特根斯坦自己才清楚,那铭刻在生命的起落之间,那蕴藏在心灵最深处纯粹而深刻的幸福温度吧。
  说到底,幸福的温度,只有自我感知才能最深刻。
  此前,在喝水这个简单的问题上,我们一家三口一直没有统一的满意度。经常我倒好了一杯水,自己觉得温度合适,可以随时喝,可孩子多半觉得热了,先生觉得冷了。尤其外出,每次为了喝水问题,三个人经常在温度上各种纠结。不过这个问题现在彻底解决了。我花了不菲的价格买了一台进口的直饮机,除了可以净化水质,出水也有5种温度可以选择,大家终于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幸福温度。每天在家,大家各取所需,一家人其乐融融。呵,多么实惠且实际的幸福体验。
  写完这些文字,感觉释然,解读幸福其实也并非难事。很多时候只是我们过度关注了悲苦,因此忽略了生活中原本可以很简单的幸福感。所以,就像毕淑敏所言,现在就试着常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会不知不觉暖洋洋。

山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5313次访问,全刊已有852763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