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如歌

时间:          作者:曹昙昙    查看:107   

  又是一年中秋月。
  在车上看到很多人提着大包小包的中秋礼品,他们的脸上并没有显露出归乡的激动和兴奋,但是那一份回家的安详却是每人都有的。家,总象征着回归的安稳与温情,无论是四处漂泊的离人,还是一年到头忙忙碌碌的老人或年轻人,心里总有个“家”的概念。归家便成为最为熨帖的安慰。因此,不少传统节日常常成为“归家团圆”的契机,更何况这中秋呢?
  每年中秋一如既往地要饮酒、赏月和摆弄月饼。古人喜饮酒,酒便幻化为某种古今相通的信物。古人喜望月,月又自然成为了饮酒最好的“下酒菜”,这一味醇烈,一味清冷,一味柔美,相得益彰,呼应成趣。高空一轮明月灿然,如桂花的闪亮的黄,因在天上,少了很多俗气,多了几段梦境。
  我印象中中秋的月,总是大如盖,黄中透亮。月圆时,离我也最近,仿佛一踮脚,就能摘下几束月华。月光晶莹剔透,明知是虚影,只因那份意境,那种节日里万家同乐的安稳劲,总诱引着人去抓在手里。但是,并不是每年的中秋都有月,就如不是每年七夕都有银闪闪的银河一样。有时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天,牛郎织女纵使等了一年,也终不得相见。中秋的月也是这样,每年月上中天时母亲总是叫嚷着:“出来看月亮姥姥了。”我便飞扑着爬到屋顶上,但有几次,中秋的时候月亮没有赴约,我虽没说什么,也看着父亲饮酒,每种馅的月饼都要咬上一口,但心中终是因为没有见到月亮而悻悻地,不得圆满。
  月饼,在我小的时候都是自己做的。在一个破旧的院子里,有一个泥胚的土炉,呈长长的棚子状。土炉不高,我站着就能看到里面燃着熊熊火焰,月饼就放在土炉顶层的铁架子上,往往是两三层,烙月饼的汉子用长柄的铁铲把一块块月饼翻来翻去,月饼的香气就在一片忙碌中肆无忌惮地四处乱窜。院子里照样有个破旧的屋子,屋外院子里是“滋滋”在火上烤着的月饼,屋里是“噼里啪啦”的打月饼的声音,月饼模子在几个粗壮的婆娘手中发出木头敲击的“砰砰”声,给人一种喜悦的甜腻。月饼馅也是自家做的,多数是五仁的,其实也没有凑够“五仁”,不过是买了瓜子仁、花生仁、冰糖等放在里面,有的人家会填上腌制的红色和绿色的萝卜丝。我特别讨厌吃这种月饼,纯粹讨厌它们在牙齿间滚磨的感觉,味道也不好,单调而干瘪。但是我特别喜欢吃枣泥馅的,喜欢那种黏糯的枣香味,家人却都不喜欢吃枣泥馅的,父亲常一脸嫌弃地说:“一股药味,有什么好吃的?”我疑惑不解,这么好吃,哪儿来的药味?此外,对我来说,各色水果味的月饼可谓是“佳肴珍品”了,但是各种水果味的月饼馅很贵,在大人们看来是不合算的,而母亲很疼我,总会在我的央求下,给我买几个苹果味、葡萄味和草莓味的月饼。我兴奋地等着那几个圆圆的、小小的月饼从热烘烘的炉子里传出来,可是我总耐不住性子,和其他孩子到处蹿动着消磨时间,用碎砖头打打树上的枣子,小心翼翼地去摘仙人掌结出的粉红色的果子。待溜达了几圈后赶忙转回来问母亲:“妈,我的水果味月饼出来了不?”母亲也急,她比我性子躁,“没呢,出不来了。”母亲脸上没一点好气,我赶紧钻到人群里再胡乱溜达去。
  母亲和其他妇女一样,提着面和金黄的豆油,排着队等着喊到我家。那个队伍一点也不整齐,歪歪扭扭,几个大人排着,小孩子就耍着赖扯着大人的衣服,不断问:“娘,啥时候到咱?”“快了快了,马上就到咱。”母亲安抚着孩子。等到我的小月饼出来,我顾不上热,用一双小脏手托着,舍不得下嘴。它多好看啊,小小的,圆鼓鼓的,焦黄的月饼皮油汪汪的透着亮,在热火炉里翻滚了几圈,绿莹莹的水果馅透着一股清新的味道。
  中秋节就是该团圆的,不然,何以月亮也比任何时候都圆都亮?但是如果月圆,人不“圆”便会产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忧愁。而人“圆”,心不亲,凑着这明月,借着“团圆”的名义在一起,心里又该是何等滋味呢?小营说:“回家多好,我也该回趟家,我中秋回去。”她眼里有一丝盼望和苦楚。小营在这个地方做了四年多的护士,三十五六岁的人了,还不愿意结婚。大家嘴上不说,私下里也肯定说了不少这个姑娘的是非。小营家在一个小村子里,自己跑到济南来工作,小营有个弟弟,她的母亲是一个封建观念很重的乡村妇女,十分重男轻女,明里暗里都不把女儿当做近人。新房子小营付的首付,还省吃俭用地还着房贷,但是房产证有母亲的名字、有父亲的名字、有弟弟的名字,唯独没有她的名字。小营气愤地问母亲为什么,她那个干瘦的母亲平静地顶回去:“你又不是俺家的人。”小营哭了,可她没有再争执下去,只是默默地为这个家做着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她每天晚上只吃一碗咸菜和一个馒头,每个月四千元的工资大部分都寄给了母亲补贴家用。父母没有给予她应有的爱,反而肆无忌惮地向她一味索取,可是这个皮肤白白的胖姑娘没有反抗,用近乎讨好的方式证明自己在家中的存在。她不想结婚,也许是因为怀疑自己没资格被爱,毕竟亲生父母也不爱她。但是,这个中秋迫近的时候,她还是提着大包小包单位发的福利,挤上拥挤的公交车,准备回家,因为“家”是谁也替代不了的温暖。
  月千百年来在空中悬挂着,它时而散发温柔的光芒照耀大地,时而像沉默的老者,微笑着淡看人世间的沧桑变化。人间冷暖,期期艾艾,喜悦欢欣,月也许尽收眼底,只是不语。

山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751次访问,全刊已有851965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