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亦有所为 科普续华章

——记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林育真

时间:          作者:校园视点    查看:74   

  阳光洒落在书房里,暖起阵阵墨香。电脑屏幕上,一篇正在撰写中的科普文章静静等待着作者。她将自己近年来的一些著作陈列于书桌上,饶有兴致地向我们讲述起其中蕴藏的一个个故事。
  她,就是林育真老师,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退而不休,她在科普领域开拓出新的天地,也做出了令人赞叹的成绩。


      育人需真自有道

  “八旬老教授,科普热心人。”这是林老师对自己的写照。她坦言,虽然自己退休后无法再像后辈一样驻扎在实验室里潜心进行科学研究,却完全可以笔耕不辍,继续用科普点亮生命之灯。林老师在职时便已著作颇丰,2003年退休后,她有了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创作,共翻译、主编或参编了14部著作,而在这其中,她最钟爱的无疑是科普作品。此次来访,正是林老师新作《海上之王——鲨鱼》《成群结伙的蚂蚁》《超能力神奇蜘蛛》热销之时,而当我们翻阅起《动物精英》《隐秘的昆虫世界》等同样图文并茂、令人爱不释手的著作时,方知关于科普的故事,林老师已经讲述了很久。
  退休后,林老师还在《山东师大报》《当代小学生》等刊物上发表了《中华地理歌》《黄山何以天下奇》等52篇科普短文。2015年,林老师加入了山东省青少年科普专家团,积极投身科普宣讲。2016年11月,她在山师附小为同学们带来了以“成群结伙的蚂蚁”为主题的公益讲座。在这一独特课程的熏陶下,同学们燃起了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热情。而在举办公益讲座这件事上,林老师从未停歇。在她看来,走进校园开讲,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是科普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而传授正确的知识,则是科普最基本的要求。多年的知识积累和教研实践让林老师的讲座科学严谨、内容丰富而又趣味横生,深受欢迎。


      “科”字当头著佳书

  习近平曾指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好比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这也让林育真老师从事科普工作更具信心。
  诚如刘嘉麒院士所言,没有科学性的科普是“长着鲜花的毒草”。林老师觉察到,很多标榜为“科普书”的书籍内容往往陈旧甚至有科学性错误,可孩子们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怎么能让他们从小就接受错误的知识呢?更多的科普类书籍则是内容乏善可陈甚至肤浅,不是“知识一点点,废话一大片”,便是仅仅着眼于生物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根本。顽疾缠身的“科普书”完全无助于少年儿童的长远发展,这也为林老师撰写真正对孩子们有帮助的科普书注入了动力。
  在林老师看来,优秀的科普作品必须要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统一起来,而科学性是其灵魂,这便是她常常讲的“‘科’字当头”。她撰写的科普书便是优秀的示范:观点正确,知识丰富,标题新颖,图片精美,内容深入浅出,语言优美流畅。科研的新成就,学界的新观点,很多都在书中得以体现。创作过程中,她始终信奉这样的理念:只有深谙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写出口碑优良、深入人心的优秀科普作品。作为3次公派赴德国完成合作课题的高级访问与研究学者,多年担任动物学硕士研究生点的专业负责人,长期坚守教学科研一线——这样的资历和背景使林老师可以将有关的科学知识信手拈来,娓娓道来。
  林老师对图片的筛选极为严格,且坚持图文并举,以图辅文,以文释图。翻开新书《超能力神奇蜘蛛》,正文第一页便从分类学的角度将蜘蛛与昆虫进行了生动的对比。但她担心孩子们会因为文字太多而失去阅读兴趣,于是紧接着附上了两类动物的高清图片。这当然加大了工作量,但林老师表示,好作品的诞生一定是要付出努力的,而这些都是值得的。她语重心长地说:“阅读一本好的科普书是生动的学习,不是猎奇,更不是娱乐。”


      壮心未老谱新篇

  人们往往将“年过八旬”和“安享晚年”这两个词挂钩,但林老师坚信:老可有所为,应该与时俱进,终生践行学习理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留学德国时,林老师就已学习并使用电脑软件完成了昆虫听觉感受器的三维重建,当时她对电脑的奇妙功能深有感触。2003年退休后,林老师当即自学汉语拼音,并很快就能熟练地使用电脑写作,编辑书稿,采集改绘图片。新方法和新理念为书稿编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林老师秉承“能者为师”的理念,迎难而上,虚心向相关领域的专家甚至自己的学生求教,克服了重重困难,很快掌握了Corel DRAW这一制图软件的使用,该软件在她翻译德文原著《地球的生态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老师还将学校的数字图书馆“搬”到了自己的电脑上,充分利用起各种资源。博客、微博、微信,她更是通过时兴的手段积极进行科普宣传,颇有成效。同时,林老师在工作中也不断培养年轻人,向他们介绍创作科普图书的原则与方法、遴选动物摄影图片的经验以及改进科普演讲的心得。
  林老师的认真劲儿也是学界有名的。回顾三尺讲台,她初被分配到我校地理系教授动物地理,便依靠精心的备课和细致的讲解获得了师生的认可;她编译绘制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世界地理图说》,书中332幅插图大多是她亲自手绘而成。访谈时,这本书被偶然翻起,我们惊讶于其千笔万笔才能构成一图,亦赞叹于其一笔一画中的灵动与栩栩如生。如今在科普领域,林老师依然保持着认真严谨的态度。“《隐秘的昆虫世界》这本书,我是拿出写论文的劲头来写的。”林老师微笑着说。拜访过后,我们有幸细细品读这本书,继而惊喜地发现,动物学课上老师列举的代表性动物竟都能在书中找到生动的介绍和精美的配图。书中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昆虫纲的理解,对知识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林老师撰写的科普书籍对学习相关专业的同学尚有如此作用,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对于年逾八旬的林老师来说,如此的科普创作显然强度很大,对此,林老师笑着回答道,“当年我想静下来写些东西很难挤出时间,现在有了机会,更应该珍惜。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如果时间充裕,我相信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听到这里,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因为既要专心做科普,又要照顾好患病在家的老伴,林老师多年来没有一天午休过,原因非常简单:午间她可以尽情陶醉在科普创作的世界里。很多人劝她放下工作安心休息,但她认为,这么多年都形成了习惯,更何况汗水换来的是满满的幸福和成就感,何乐而不为?
  阳光下,书房里的墨香愈发浓郁了。壮心未与年俱老,科普映得夕阳红。在科普的道路上,林老师坦言,她会坚定地继续走下去。

山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708次访问,全刊已有851831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