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贫困生感恩教育之我见

时间:          作者:马骏姣    查看:93   

  自2007年起,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奖、贷、助、补、减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资助政策体系,为解决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的困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国家政策以及媒体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贫困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但是,反思众多高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经济资助上,相对来说,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不够,由此导致了部分贫困生的“等、靠、要”心理的长成。在国家、社会的帮助下,他们虽然解决了经济上的燃眉之急,得已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但是也随之慢慢出现了另一更加引人深思的棘手问题———部分贫困大学生面临着心理上的困境、道德上的迷茫,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感恩意识的缺失。随着媒体的广泛报道,这一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并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贫困生缺少感恩意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按照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他人帮助理应感恩。但就媒体频频报道的一些关于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事例来看,在高校贫困生中,部分学生似乎并没有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他们“对国家、学校、他人的资助,看成理所当然;有些同学缺乏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心胸狭隘不考虑他人,不能善待他人的误解,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挫折和不幸措手不及;部分人禁锢于消极、抱怨、愤懑的情绪中,造成心理扭曲和人格障碍,这些对他们的成才极为不利”。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湖北襄樊5名受助贫困生,由于对资助者态度冷漠,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被取消再次资助的资格。襄樊市总工会负责人称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在受助的一年多里,他们没有主动给资助者们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也没有感激的话语。
  除此之外,深圳爱心大使丛飞自1997年起十几年间共捐助过上百名贫困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成就梦想。在其身患癌症生命垂危时,他仍心系一直资助的山区孩子。但让人心寒的是,据媒体报道,曾经受其资助读完大学并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在丛飞病重后,竟没有一个人去看望过他。丛飞逝世后,曾经受过他资助的贫困生们居然集体失声。
  与以上那些“不愿意感恩”例子不同的是,部分贫困生并非主观上拒绝感恩,一是他们多是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齐鲁晚报曾有一篇报道中就有一位母亲指出,孩子不善表达,使资助企业产生了误解。她和孩子都很感激社会对他们的帮助,只是因为孩子缺少与人沟通的经验,所以才使资助企业产生误解。她承认孩子的表现可能会让资助他的企业寒心,但他并不是那种不知道感恩的人。二是苦于没有感恩的平台。想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但找不到适当的时机或方式,他们无法将自己的感恩之情正确表达出来。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1.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纵观频频出现的令人寒心的事例,不难看出大学贫困生缺失感恩意识,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少和错位。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没时间对孩子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和灌输。或者有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仇富心理,将家庭的不幸归咎为社会和他人。孩子在这种言传身教下自然受父母观点的影响,当受到相应的资助时认为理所应当。
  2.学校缺少“感恩教育”平台。“感恩”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选择上,一些高校缺乏有效的引导,致使部分贫困生的价值取向走向误区,常常出现知恩不报的现象”。究其根本,这是由于目前国家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制度尚不完整。在很大程度上,国家在审核高校资助工作时往往更多地注重程序的合法与过程的公正、公开、透明,很少考核与衡量资助政策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这也在一定客观环境上,给受助学生造就了“给”的意识。“学生在获得资助时,不能有效地承担一定的义务,出现了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相分离的问题。”
  三、提升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途径一般来说,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营造气氛、结合课堂、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等几个方面。因此,在进行贫困生感恩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台、校园论坛等校园媒体平台积极宣传。除此之外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班级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去。
  其实,就目前高校发生的某些“不知感恩”事件来看,大部分学生并非不愿意感恩,而是不知如何感恩。加之,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大都具有敏感、忧虑的性格特点。因此,我认为在利用好宣传渠道与学生活动平台的基础上,也应该加大对国家资助相关政策的宣传以及利用一些活动培养、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能力、增加自信,鼓励困难生奋发进取,以此来增强学生感恩意识培育的实效性。
  F同学是我的学生,她是2014级特困生———衣着朴素、内心敏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这是她入校后给我的第一印象。经过几次谈心,我发觉这个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姑娘,虽然有些自卑,但是非常渴望与人沟通,渴望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这学期我校学生处组织开展的“助翔行动”中,我替她报了名。作为学院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我一同参加了这次活动。面对难度系数最高的高空挑战项目,这个胆小的姑娘望而却步。我仰头看着站在十几米高台上的她,面色苍白,几欲放弃。我带着其他同学向她加油鼓劲。当她最终选择鼓起勇气重新回到阶梯顶端时,我们给她报以热烈的掌声。她挑战成功下来之后,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对她说“你真棒”!她兴奋地说:“老师,我可以,我可以做到了!”自参加这次活动回来以后,她性格较为以前开朗不少,更让我惊喜和欣慰的是,在参与班级活动中,她较之以前更加积极主动,并且主动承担一些默默付出、奉献的服务工作。
  加强和提升对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教育培养是我国大学生资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感恩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它并非一蹴而就。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教师,我们不能存有拔苗助长的想法。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将感恩意识的培养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并形成一套系统的教育管理措施,对部分贫困大学生而言,这或许是缓解目前心理困境的一剂良药。

山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7624次访问,全刊已有851821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