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报社新媒体的“前世今生”

时间:          作者:杨帆    查看:71   


  记者节活动谢幕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抱着东西回到报社里,桌子上还散落着上午准备道具时的纸屑,打扫完卫生,一个人在报社里坐了好久,偌大的屋子里连呼吸都能听得到回声,窗外的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一年前的自己,那时候也是这样的一个秋天……与报社新媒体的初次相遇是在学生记者团纳新的报名表上,当时想了好久还是在报名部门那一栏上写下了新媒体的名字。新媒体部门不同于其他部门,在整个学生记者团中,它主要是靠技术和各种电脑软件的操作支撑着部门的运营。在此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微信公众平台到底是什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坐在了学生记者团纳新的面试现场。那天的小组讨论是我和报名新媒体小伙伴们的第一次相遇,自由讨论环节我们的观点异常一致,像是磨合已久的团队,那时的我或许还没有想到,新媒体工作会成为值得我热爱一生的工作,那时的我也没有想到,新媒体部门会是我身后最坚实的臂膀,而新媒体的伙伴们,会是像家人一样的存在。
  进入新媒体部门不久,我有了第一次做微信推送的机会,当时的主题是关于榜样的力量,把学生记者团优秀师兄师姐的事迹总结为一篇推送。第一次做微信推送,总想着把好看的样式尽可能地罗列在编辑板上,但当时根本不知道复制粘贴的快捷键,也不懂得编辑器上控制面板上每个功能的使用。空怀着一腔热情,那天晚上我笨拙地弄到了12点,但当我把编辑器上的文章复制到公众平台上预览时,我傻眼了,手机上的预览链接是那么得杂乱无章:我辛辛苦苦做了一晚上的成果全部乱码了,而当时距离师姐给我的交稿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师姐在这时发来消息:“没事的,这次我来做吧,慢慢学习就好啦。”没有责备和不耐烦,却更加地让我感到难过,本来是想为师姐分担一些任务,结果还连累她这么晚再重做,她的包容和理解在黑夜中像涓涓的暖流包围在我的身边,让我坚信,我一定要配得起新媒体对我的信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养成了看公众号的习惯,每天要看十几个不同公众号的微信推送,时间长了,我可以看到这些公众号身上的闪光点,也可以发现它们的不足,提醒自己编辑时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山东师范大学公众号善于人物深度访谈;山师团委公众号的采写点独树一帜,让人称绝;北京大学的公众号言简意赅,善于使用构图技术;视觉志的公众号能紧跟时代热点,文字编辑有新意……日复一日地阅读这些公众号,观察它们的排版情况,我开始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风格。第一次独立组织记者团的原创微信是关于中秋节的推送,师姐把任务分配给我时,我有的只是小心翼翼,不敢再次辜负这份信任。组织人员采访,进行文案编撰,最后是文本和图片编辑,一幕一幕至今还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熬过无数个通宵,一遍遍发送预览,一遍遍对着手机修改,一遍遍检查,只为了能在中秋之日推出完美的推送。晚上10点,当师姐赞同的声音传过来时,内心的喜悦像要溢出来一样,我知道的,我可以做到,我没有辜负新媒体的希望。
  一篇成功的新媒体推送,有两大决定性因素:一是团队的密切合作,二是时效性。微信推送一般分为文字、图片和编辑三大部分,各个部分环环相扣,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最后的成品产生很大影响。和新闻一样,时效性是推送的灵魂,延误正式推出的时间,不仅会让其他的公众号抢了推送的创意,还会让推送本身失去意义。在这样周而复始的日子里,新媒体小伙伴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为了一个又一个原创微信的成功推送共同努力着,那些一起修改过的文案,一起熬过的夜,一起推翻重来的痛苦都留在我们共同的记忆里,从来没有过逝去。
  现在的我,有了自己的编辑风格,知道什么样式最保险不会乱码;知道多少号的字体最适于阅读;知道文字如何排列最赏心悦目;知道控制面板上每个按钮的搭配使用。同时,在记者团新媒体这片温暖的土地上,我还在继续成长。我知道,不管我走多远,记者团新媒体总在一回头就能看得到的地方,说着:“欢迎回家。”

山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5732次访问,全刊已有851861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