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需合理“增负”

时间:          作者:张耀耀    查看:87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其中对振兴本科教育做出明确的规定:淘汰“水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由此可见,通过淘汰“水课”来为大学教育合理“增负”已成为改善大学教育现状的必要举措。
  “水课”多指课堂要求不严、知识的实用性不强且容易拿到学分的选修课。这样的选修课吸引了大批学生的关注,甚至在期末选课时出现“抢课”的情况。因此,每当选课时,面对种类繁多的选修课,学生虽然有着选择权,却被别人的观点左右着,往往会以“老师给的分高不高”“课堂点不点名”“期末考试好不好过”作为衡量选课的标准。不少学生四处打听上过“水课”的师哥师姐,征求“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别人口中的“要求多”“给分严格”的课程敬而远之,由此便出现了要求宽松、易拿学分的“水课”人满为患的情况。
  在笔者看来,“水课”在校园里大火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由于奖学金、保研资格以及出国留学等对GPA(平均学分绩点)的要求,促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学分至上”的功利性选课行为;二是课程要求宽松,学分又可以轻易拿到,为想要不劳而获的学生提供了捷径。
  “水课”的泛滥不仅源自于学生选课的各种原因,老师在其中也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本报曾刊发评论———《莫让 PPT成为课堂主角》(2018年5月16日第二版),详细介绍了如今大学校园里早习以为常的“念PPT式”课堂,PPT囊括了大部分的考试重点,拍照和打印PPT成了学生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标配,而上课认真听讲整理笔记早已被抛至九霄云外;另有部分选修课要求过于宽松,期末作业草率了事等,这些都是“水课”的典型特征。加之时下不少高校对大学教师的考核评价更加看重其学术成果与科研进展,而忽视了对老师课堂教育质量的把控和提升,从而造成了部分高校教师课堂无所出、学生课堂无所获的尴尬情形。
  那大学教育的合理“增负”究竟应该增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增负”对象并不应只是学生,而是所有大学教育的参与者,包括大学生、教师以及各大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而言,“增负”是对其学习态度的适当“增压”,课程的严格要求有利于扭转其功利性选课和不劳而获的心态,从而选择和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的课程,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习实效;对教师而言,“增负”是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正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面对目前状况,教师应当改进课程设计,充实课堂内容,增强课堂互动性,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学有所获,真正做到让“水课”脱“水”,打造高质量的“金课”;对于高校教育管理者,“增负”是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反思和改进。目前“重科研成果而轻教学质量”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催生“水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想让教师们恢复本科教学的热情和动力,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聚焦于提高本科生的学习志趣和专业能力,就需要将教师教学状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范畴,并适当增加对本科生教育的投入,让本科教育重新焕发生机。

山东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5460次访问,全刊已有8440896次访问